市场的底 究竟在哪里?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 |
熊市劇本何其相似,底部區域“信心比黃金貴”。
回顧歷史上的熊市,殺跌、、悲觀等何其相似。特別是,悲觀情緒主導的投資者,往往以經濟數據和股市表現爲論據,具有明顯的滯後性。
而樂觀情緒主導的投資者,雖然缺乏對政策和經濟好轉的數據抓手,但論據背後的前瞻性往往更具意義。其中,政策力度與經濟預期好轉是“破局”的核心。
政策力度有多強?從量變走向質變
經濟工作會議是“7·24政治局”會議的延伸,但其中提到“以進促穩”,經濟的藍圖已勾勒出明年經濟建設是工作、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。隨着政策的進一步加碼,對經濟的影響也將從量變走向質變。
地產政策放鬆,進一步穩經濟
2023年經濟的一大拖累項是地產投資。政策在地產的“託底”中,從供給端的融資“三支箭”,到需求端限購限貸政策的放鬆,再到一線城市政策的解綁。
政策並非再回到以地產經濟的老路,而是希望通過政策的適度鬆綁,使得地產迴歸正常增速,對“穩經濟”的意義不言而喻。
經濟預期何時好轉?
政策先行,春暖花開仍需等待
11月的經濟走在邊際改善的道路上,無論是工業增加值、投資、還是社零數據均有所改善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居民的消費,以及民營企業的投資,依然處在疲弱的狀態。政策“火車頭”先行中,經濟實質性的改善,還需要居民和企業部門的進一步配合,等待春暖花開的到來。
中美政策週期共振
是熊牛轉換的底層邏輯
2023年,“美國加息經濟偏弱”,成爲了資本市場演繹的主要邏輯。隨着海外通脹和經濟數據的回落,美聯儲加息漸進尾聲;而經濟雖然偏弱,但持續的政策或推動經濟從量變走向質變。2024年,中美政策週期共振下,A股市場有望迎來修復的窗口期。
“二次探底破位”
是歷次熊牛轉換的重要標誌
A股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典型“二次探底”,比如2018年年底、2020年3月、以及2022年10月底。可以發現,前期的底部一般會對二次探底形成重要的支撐,特別是在估值、風險偏好較低的環境中。回看當前,主要寬基指數的ERF(風險溢價)已處在歷史偏高的位置,性價比較好的背景下,“春季躁動”或許可以期待。
“春季躁動”年年有
2024年或不會“缺席”
A股出現“春季躁動”的概率較高,2009年以來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“春季躁動”,春季躁動對全年行情沒有決定性的影響,但在2018年、2022年“春季躁動”較差的年份,全年的表現也較差。2024年,隨着政策加碼、中美週期底部共振,“春季躁動”或將再度成爲市場的“關鍵詞”。
站在當下,如何佈局?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已有条评论,欢迎点评!